教育界“人机大战”,机器人完胜
当人工智能不断刷新我们的想象极限,有人开始预测:未来三十年内,哪些行业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,教师位列其中,而且位置相当靠前。 上周六,在杭州首届未来教育家论坛上,与会的全省各地500多位中学校长及教师,也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这个问题。 甚至有机构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人机教育大战”,结果,你猜得到吗?经验丰富的老师完败给了智能机器人。 不过,也别担心教师这个职业真的会就此消失。杭二中校长尚可就认为,这个实验只是证明了,机器人通过大数据,帮助孩子增强了考试能力。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,教师的功能是不可被替代的。 教育界“人机大战”机器人完胜 教师这个职业真要消失了吗 最近,国内一家人工智能教育机构做了一个实验——找来78名初中生,3名老师,和1名智能机器人,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人机大战”。这场真人与人工智能的教学水平较量,历时4天,对初中数学做针对性和集中性教学辅导。学生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,老师在对照组进行真人授课,实验组学生则完全使用智能机器人进行学习,比赛是通过前测和后测来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。 据了解,授课的3位老师平均教龄17年,都是业内的特级名师,获得过的奖励包括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,数学优质课一等奖等等。然而,人机大战的结果却显示:智能机器人全面碾压真人教学,在最核心的平均提分上以36.13分(机器教学)完胜26.18分(真人教学)。 “机器人打败了教师,未来教师会消失吗?”论坛上,杭二中校长尚可提出的这个问题,让整个会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。 尚可认为,虽然这场比赛机器人赢了,但并不能证明机器人的教学水平一定比真人好,只能说在机器人的帮助下,学生的考试能力增强了。因为机器人能够通过大数据,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及时评价,更清楚其知识欠缺点所在,使补习更到位。然而,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,包括学习能力、批判性思维、创造力和想象力等,目前机器人还办不到。 他说:“我们的教育,不仅仅是教学,还应该是精神的提升、人格的引领、情感的熏陶、智慧的启迪和价值的引领。所以,未来不是不需要教师了,而是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比如,用互联网教学系统等数字化工具,改变教学的时间与空间。又比如,在信息技术时代,重新定义学校、定义教育。” “智慧教育” 已是浙江的一种教育新形态 在教育人工智能化方面,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。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透露说,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指数目前居全国之首。 “智慧教育”已是浙江中小学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,不仅推动了课程实施与提升,改变教育供给方式,提高教师专业能力,而且提高了学习者认知水平,增强学生内生动力,推动教育精准管理。简单说,就是我省有越来越多学生能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获取“成功、幸福与发展”。 施建国现场举了几个例子。比如浙江正在进行的新高考改革,选考科目是“7选3”,就意味着有35种选考组合,高中必须开展选课走班,打破原来行政班的界限。现在无论是排课表,还是上课点名,都要借助信息技术。 而在此基础上推进的高中课程改革,也同样需要技术支持。像茅盾中学就建了地理分解创新实验室,由地球、地质地貌室、水文、气象、土壤室、人文地理室等部分组成,把地理信息系统、遥感、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技术列为教学内容。 “以学生为主体、以兴趣为导向、以选择为趋势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。”施建国总结说,“实行差异化教学、促进每个孩子扬长避短,是技术支撑教育变革的根本归属。当然,技术变革教育,也要避免做知识教育的附庸,把原来的 人灌 变成 机灌 。” 杭州丁兰实验中学校长赵駸(q n)提供的一个事例更有说服力:她所在的学校,是一所生源很普通的公办初中。2016年9月,学校引进学海智通云“电子书包”,开展实验教学,教学效率与学生成绩均得到大幅度提升。今年初三全市统测,该校成绩进入全市前三分之一。另外,该校学生的中考成绩也首次超过了杭州市平均分。 “我看好信息技术给学校、给教育带来的推动。”赵校长说。